SketchUp坯子庫 » 文化建筑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 SketchUp插件管理 Wed, 09 Jul 2025 17:42:4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4.1 寬7.5米,高84米:紐約奧地利文化中心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niu-yue-ao-di-li-wen-hua-zhong-xin.html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niu-yue-ao-di-li-wen-hua-zhong-xin.html#comments Sun, 18 Oct 2015 12:31:19 +0000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p=1441 查看全文

]]>

紐約的秋天來了。氣溫轉涼,菜單的顯著位置寫著新釀本地蘋果酒。夏季落下帷幕,秋天是深色調的新櫥窗。紐約奧地利文化中心(Austrian Culture Forum New York)的70人音樂廳用一場實驗爵士樂見證換季的一刻。

J?rg Leichtfried Project是奧地利鋼琴家J?rg Leichtfried于2012年組建的即興四重奏項目。一架黑色三角鋼琴,一支薩克斯風,一把低音提琴,一座架子鼓,一晚的快樂時光。音樂廳空間緊湊,原木裝潢。從鋼琴打開的側面可以看出,原本的銅質金黃色琴弦被置換為銀色,這是奧地利建筑師雷蒙德.阿伯拉罕(Raimund Abraham)堅持貫徹的細節設計。在整個文化中心里,所有的金屬色統一調整為低調的銀色(或者說金屬原色),唯一的金色出現在文化中心大門扶手。阿伯拉罕認為,這棟樓中只有最公共的,被最多人接觸的部分才能使用金色。

材料的顏色就這樣被賦予了另一層次的邏輯和意圖。色彩與功能產生聯系的同時也隱喻了一種對公共建筑和公眾的社會態度。

紐約奧地利文化中心是奧地利共和國駐美國文化外交中心,每年舉辦超過200場關于奧地利現代藝術、音樂、文學、演出和學術討論,并開放供超過10,000冊藝術類藏書供人瀏覽借閱。建筑師雷蒙德.阿伯拉罕在上世紀90年代將中心重新設計,使之在曼哈頓中城林立的高樓間有獨特的位置。

寬7.5米,長25米,高84米——這座24層的“摩天大樓”緊緊被夾在粗重的寫字樓之間。雷蒙德.阿伯拉罕說:“在曼哈頓中城,這棟新建筑周圍都是比它體量更大的大樓。我最想做的是在有限的空間里,仍然能實現獨特立體的三維空間。這棟建筑的面積很窄——這曾是我面臨的挑戰,但后來成了我的靈感之源?!迸c其他兩位最終入圍的建筑設計相比,他將消防梯從慣常的側面位移至建筑物背面(即北側),節省下寸土寸金的寶貴空間,保留完整性,并引入從樓頂貫穿至負一層的自然光采光。從此處仰望大樓北立面,消防梯形成了一組富有秩序的有力斜線,與大樓南側主立面的中央對稱構圖形成強烈對比。正面的傾斜平面在街道層面保留日光,使這座建筑物在并不充裕的空間中實現一個可敬可愛的傾角。

阿伯拉罕說:“這種對樓梯的特殊處理,既是滿足功能,又是嚴格執行建筑規范。在極其嚴苛的空間限制中琢磨解決方案,相當磨人?!?/p>

“剪刀樓梯結合簡單與復雜的二元,使我迷戀。這是紐約獨有的。它應該在19世紀被發明,法庭為給囚犯、俘虜和法官提供單獨的進出口而設置。在結構上它已經成為了奧地利文化中心大廈脊椎。如同追求無限一樣布朗庫西的無盡柱(Sculptural Ensemble of Constantin Brancu?i at Targu Jiu)?!?/p>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底層展廳與由一道弧形墻分隔開。墻后為兩部電梯。這道墻的弧度自然地形成了一由開放到收攏再開放的過渡空間。這不僅是一道空間屏障,也是對透視法的一種玩味放大了短小空間的視覺深度。而扶手也成為了一條條空間中指引方向的線。每一塊材料也都很完整地開始和結束,材料間的每一條接縫也都仔細對整。

包裹電梯桶的弧形墻由于表面不銹鋼飾面的接線緊密,給人一種厚實感和沉重感。與之相對,過渡空間“溢出”的的樓梯則顯得“輕”。這種處理使得樓梯兩側向內退位,并“點亮”墻與樓梯間的空隙。二樓和夾層間的樓梯也有類似精妙完善的細節處理,樓梯歡快地“飄”了起來。每一塊材料也都很完整地開始和結束,材料間的每一條接縫也都與有仔細對整。

同樣的一面弧形墻在二樓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一樓無縫式的銜接,將不銹鋼飾面拼湊成如同一單一整體。而到了二樓,版塊間的接縫被刻意的夸張放大。本來是通向音樂廳的走廊,通過開放空間可以看見下方夾層。這條走廊狹長、連續,而又缺乏趣味,阿伯拉罕即用護墻和弧形墻的分塊處理來與之平衡。護墻與走廊脫離,被“切”出一道間隔,光線在為這條走廊分段。這道光槽也在一側白墻和天花板上對應。這又是一處對空間的劃分處理,是一道軟性的“空間臨界線”或“門檻”。

玻璃與不銹鋼在白熾燈以及自然光下的互動,在不同的空間中卻產生了不同色彩。堅硬的鋼板,在多次反射燈光的同時,仿佛產生了波紋和扭曲。護墻的玻璃也將有限的空間在鏡面中有節制地限延伸。值得一體的是,這里玩味并不是種外向夸示般的展現,而是種靜謐含蓄收斂的掌握,且收放自如。

日光在內部空間里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在較高樓層的圖書館和排練室對日光的體驗更完全。雖然緊緊對著面前51街的其他建筑,但遍灑陽光的高落地窗點亮了空間的魔法。用浮于窗外的大切割角將視野變得更有趣,而不是平鋪直敘的一覽無余。樓層間的面積差也為這座建筑的不同功能服務,或為辦公室、或為駐館藝術家的短期公寓。

雷蒙德?阿伯拉罕生于奧地利南部的利恩茲小鎮,坐落于阿爾卑斯山南麓。阿伯拉罕說他的建筑啟蒙來自高山:“如果你是滑雪者,你必須讀懂雪。這不是浪漫的大片白色,而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如果你想滑行更速,你還要讀懂晶體。這是我所接受的建筑教育,來自廣袤自然,而非學院式的?!?1歲移居美國,阿伯拉罕在羅德島設計學院和紐約的庫柏聯盟學院教授建筑。他教授建筑繪圖,并與同樣在庫柏聯盟學院教書的萊比斯?伍茲(Lebbeus Woods)等人以“紙上建筑師”著稱。他將畢生精力投入極其精細、對比強烈的建筑繪圖覺作品中。他堅持建筑作為一個完整領域,執著于建筑的崇高社會生活作用,影響了一代建筑學生。

而紐約奧地利文化中心是阿伯拉罕畢生實現的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作為奧地利出身的紐約客,他對美國和歐洲兩種文化的感受都相當深刻,不僅是智性的理解,更是感情上的深有共鳴。奧地利文化中心疊加最原始的基本圖形,是對完美圖像的歌頌,更是他在紐約的語境下對奧地利表達的匠心獨運。

奧地利文化中心在紐約的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三十年代。1938年,奧地利駐紐約的外交機會大量被德國總領事館取代,奧地利流亡者在咖啡館和私人公寓里見面,舉行讀書會、研討會和音樂會。1942年,奧地利中心(Austrian Institute)建立。旨在聚合被納粹驅逐的奧地利流亡者,他們希望獲得二戰后期美國政府和社會對奧地利繼續存在的支持。當時在奧地利中心活躍的有作家Mimi Grossberg,獨臂鋼琴家、同時也是德國重要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兄長的保羅?維特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前聯邦部長Guido Zernatto,以及反法西斯主義者Irene Harand.在奧地利小說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也曾短暫參與他們的活動。

彼時紐約是荒蕪的,和歐洲相比,美國的文化土壤雜草叢生。茨威格在自傳作品《昨日的世界》中曾提到:“……而在當時,一個沒有事干的人可以到其他任何地方去,也千萬別去紐約。因為那里還沒有可以讓人消磨一小時的電影院,也沒有方便的小型自助餐廳,也沒有像今天這樣眾多的藝術商店、圖書館和博物館,在文化生活方面比我們歐洲落后得多。當我在兩三天之內老老實實地看完了博物館和重要的名聲以后,我就像一條沒有舵的船在刮風、結冰的街道上打轉轉?!?/p>

流亡奧地利人試圖在紐約維系珍貴的文化血脈,經典的、現代的、實驗性的、不拘一格的。從一個無形的聚會式的文化機構,逐漸聚合為一股不容小視的力量。1956年,年輕的律師及翻譯Wilhelm Schlag與旅居紐約的奧地利中心取得聯絡,他受命建設一座文化機構。1958年,奧地利第二共和國買下商人保羅?普羅科特(Paul Proctor)名下位于52街的豪華住宅樓,并從建筑功能和藝術品位兩方面對其進行改造。

但這也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由雷蒙德?阿伯拉罕設計的奧地利文化中心。當時的建筑內部空間不足,無法滿足文化中心的各種活動要求,因而在1992年時公開招標競賽在原址重建項目。

1992年——最初的“奧地利中心”成立的50年之后,世界局勢已經戲劇性地由松變緊,又漸漸松弛下來。共產主義的歐洲鐵幕已經降下,前南斯拉夫的內戰打響骨肉相殘的悲劇。而奧地利正準備加入歐盟,希望以中立國的身份幫助中歐東歐的前蘇聯國家實現民主化和改革。而與之相對,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克林頓政府成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美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時間最長,最強有力的經濟擴張?;ヂ摼W剛剛起步,一腳踏入信息時代的世界還對“全球化”的字眼完全陌生。那時沒有人能預言未來,但未來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競賽特別標注建筑師需為奧地利籍,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但也許不會有人否認,奧地利人將更懂得對奧地利的表達。在匿名評選中,長居紐約的奧地利建筑師雷蒙德?阿伯拉罕極具未來感的設計在226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但爭議緊跟而來。當他的設計于次年在紐約當代美術館展出,奧地利官方對這個方案進行了長期的辯論,仿佛在對奧地利的國家形象進行一次公投。作為最重要的海外的文化展示,文化中心的項目應該從什么角度展現奧地利的文化形象?是盎然闊步的自信,是經典舊世界美麗與細致,還是灌注藝術精華維也納靈魂?

阿伯拉罕曾向奧地利議會據理力爭:“奧地利共和國應該支持實驗性的先鋒建筑,而不只是建造一堆乏味的辦公樓?!?/p>

建筑于1998年9月破土動工,4年后落成。在公園大道和麥迪遜大道之間的第52街上,奧地利文化中心的存在感顯然不止于做中城任意一座沒有音容笑貌的摩天樓。像燈塔,像攜帶式火箭,形狀賦予它動態。從下往上逐漸收縮、拔高,并在玻璃面上構筑新的金屬幾何形態。逆流而動,直沖天空。

阿伯拉罕是極為認真的人,更是個讓人很詫異的人。

在約翰·海杜克(John Quentin Hejduk)任庫柏聯盟學院建筑系主任時,作風嚴厲的阿伯拉罕教授有個特立獨行的小故事。一次設計點評課上,阿伯拉罕突然打斷了某個學生,并要求他去教室外拿杯水來。習慣了被教授使喚的學生不疑有他,立馬照辦。當學生離開教室后,阿伯拉罕取下了叼在嘴里的雪茄煙,把該學生的模型點著了火。當學生手里拿著裝滿水的杯子回到教室時,完全驚呆了。還是阿伯拉罕讓學生拿杯子里的水把火滅掉。

同樣出人意料的事也發生在奧地利文化中心落成前后。曾有媒體戲稱該建筑正面凸出的幾塊建筑形狀使建筑整體看起來像立式的“斷頭臺”,而文化中心的主辦方,奧地利外事部萬萬沒想到,這似乎也成了阿伯拉罕與其母國斷絕關系的象征。

2002年3月1日,在文化中心落成典禮前一個月,已經在紐約長居逾30年的阿伯拉罕決定放棄奧地利國籍,加入美國。

“此舉并非反對奧地利,而是表達我對奧地利的愛與支持(It is an act not against Austria, but for Austria)?!卑⒉碑敃r對《紐約時報》說,“我所深愛與充滿敬意的奧地利屬于上世紀20年代,是維根斯坦的奧地利,是建筑最前衛項目的奧地利。我用我的建筑及我的符號向那個時代致敬,也對目前奧地利的平庸化表達非常個人的抗議?!?/p>

開明文化的奧地利必經沒有遷怒于阿伯拉罕。自2002年4月奧地利文化中心重新開幕以來,它是奧地利的,更是紐約的。那時建筑史學家肯尼斯·弗蘭姆普敦稱它為曼哈頓繼1959古根海姆美術館(法蘭克·勞埃德·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和西格拉姆大樓(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之后最有意義的建筑作品。

在全世界各地建筑領域中大師中的大師不斷在曼哈頓圈地創奇跡的今天,奧地利文化中心仍然展現著一種不朽的,獨具一格的氣質。建筑師們在這個八百萬人的島上不斷向超級高樓挑戰,天空已經不是局限。

奧地利文化中心是阿伯拉罕的經典之作,有完整性,更貫徹其貫徹對細節的思考。這充滿熱誠的作品曾是建筑中的“狂人宣言”,現在看來卻沉淀為底蘊深厚,不忘文化使命的歐洲紳士。他/它靜視未來,低調又警惕,創新又包容。

]]>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niu-yue-ao-di-li-wen-hua-zhong-xin.html/feed 148
卡斯蒂略代拉盧斯博物館 / Castillo De La Luz Museum /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castillo-de-la-luz-museum.html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castillo-de-la-luz-museum.html#comments Tue, 19 May 2015 06:11:29 +0000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p=557 查看全文

]]>
卡斯蒂略代拉盧斯博物館由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設計。

基于建筑師文本:拉斯帕爾馬斯城的光明城堡并不僅僅是其建筑遺產中最為重要的建筑之一,同時也見證了群島的歷史記憶。它坐落于伊斯萊塔,這里是西班牙艦隊登島之處,自15世紀就建立起第一個防御工事,因此城堡至19世紀仍然存在并具有防御作用。時間的流逝不僅嚴重影響了其使用和保存,同時也影響了周遭環境:在漲潮時被海水包圍的海岸邊的古老堡壘,如今由Puerto de la Luz建筑群包圍。

最古老的部分由15世紀末建造的一座小塔樓組成。幾年之后,最初的空間被拓展,形成正方形平面。原來塔和外圍墻壁間的空間設有平臺,以增進對于炮火的防御能力。這一堡壘,盡管在16世紀末的戰爭中被掠奪和焚毀,大部分仍保留了其原始結構直至20世紀,在破損失修和傾圮后,它于1969年被重建。

我們如何干預一棟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筑,將其轉變為一個海洋博物館,配備有現代博物館建筑所需的設施和空間?

The Castillo de la Luz is for the city of Las Palma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buildings of it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but a witness to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archipelago. Its location on the Isleta, the point of arrival of the Castilian fleets since the fifteenth century when the first fortification was founded, was the reason for its existence and its defensive role until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passage of time ha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its use and conservation, but also its immediate environment: the ancient fortress on the coast that was surrounded by water at high tide, is today surrounded by the buildings of Puerto de la Luz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ity to the Isleta.

The oldest part is constituted by a small tower built at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A few years later the initial volume was extended to form the square plan. The space between the original tower and the perimeter walls was terraced to enhance its defensive capacity against artillery. The fort, despite participating in feats of arms at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which it was looted and burned, largely maintained its original formal structure until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after falling into disrepair and dilapidated, it was rebuilt in 1969.

How should we intervene a building of significant historical value, to transform it into a Sea Museum equipped with the facilities and spaces required by a contemporary museum institution?

 

 

光明城堡的歷史無疑成為項目的爭論點。如果說5個世紀的時間里,外墻和原來塔樓之間的空間是一片垃圾填埋地,我們不得不進行清空:恢復早期城堡的樣子,使其轉變成為新博物館的主角。這樣一來,從視野中隱去的內部空間將會顯現出來。我們會重新組織循環系統,以使其適用于博物館,設計輕型走道與新的樓梯。最后,我們移除所有最近增加的不屬于原始建筑的元素。用混凝土板遮住新區域,混凝土板與舊塔相分隔,留下狹長的裂縫,以便光線由此穿透進室內。

The history of the Castillo de la Luz inevitably becomes an argument for the project. If during five centuries the space between the outer walls and the original tower has remained a landfill, we have to empty it: recover the vision of the early fort, transform it into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ew museum. This way, interior spaces that had always existed but had remained hidden from view will appear. We will reorganize the circulation system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a museum, incorporating light walkways and a new staircase and lift. Finally, we will remove all recent added elements that do not belong to the original building. We will cover the new areas with a concrete slab that is separated from the old tower, leaving thin fissures through which natural light will slip inside.

 

 

我們沒有重建或修復城堡,而是清空它,我們的設計局限在使它的過去明朗化,由建筑展現其自身及其歷史,而不管未來將融合進來的新元素。

在外部,我們將拆除一個新建的臨時邊界凹坑,釋放一大片區域到原來筑磊所在層,這將允許我們再次看到其真實尺寸。

一個新的部分掩蔽的場館,使用斜坡,這是城市發展的幾個世紀內產生的,并將包含博物館所需的附加空間:入口、售票口、出版物處、衛生間、存儲間、具特定用途的場地以及多功能室。屋頂是勉強從地面顯現的水平平臺,這也將是唯一可見的人工干預痕跡,它并不會與城堡形成競爭,而是服務于城堡,并對城堡景色做補充。

Rather than rebuild or rehabilitate the Castle, we will have emptied it, we will limit ourselves to making its past visible, waiting for the building to expose itself and its own history, regardless of the future collections that will be incorporated to it.

Outside, we will unmount a newly built perimeter false pit, releasing a large area of land to the original level of the fortification, which will allow us to perceive it in its real dimension again.

A new partially buried pavilion will use the slope that the growth of the city has produced over centuries, and will incorporate those additional spaces needed by the museum: access, ticketing, publications, restrooms, storage, facilities, and multipurpose room. The roof, a horizontal platform that barely emerges from the terrain, will be the only visible trace of an intervention that is not intended to compete with the Castillo it serves and complements.

 

 

 

 

 

 

 

 

 

 

 

 

 

 

 

Architects: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Location: 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Las Palmas, Spain
Leading Architects: Fuensanta Nieto, Enrique Sobejano
Project Architects: Pedro Quero, Alexandra Sobral
Project Year: 2013
Photographs: Roland Halbe
Client: Ministerio de Fomento
Collaborators: Carlos Ballesteros, lago Blanco, Mauro Herrero, Juan
Carlos Redondo
Site Management: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S.L.P., Fuensanta
Nieto – Enrique Sobejano, Miguel Mesas Izquierdo, José Mena,
Edward Lynch, Aparejadores
Structures: N.B.35, S.L.
Facilities: Aguilera Ingenieros, S.A.
Models: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S.L.P.
Construction: Trycsa_Técnicas de la Restauración y Construcciones,
S.A

 

MORE: ??? arqfoto

本文由 aye_aye_aye 轉載自:http://www.gooood.hk/castillo-de-la-luz-museum.htm
 
aye_aye_ayeaye_aye_aye 坯子庫小編一枚

]]>
http://www.xinpujing111333.com/castillo-de-la-luz-museum.html/feed 6
呦男呦女视频精品|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国产伟业|97精品久久久久久|妓女妓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CHINESE国产HD中国熟女
<button id="46dto"></button>

<em id="46dto"></em>
    1. <th id="46dto"></th>
    2. <tbody id="46dto"><noscript id="46dto"></noscript></tbody>

      <button id="46dto"></button>

      <dd id="46dto"></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