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 中國古代建筑,不論是在建筑領域還是建模領域中,小N我認為都是一個比較特別的門類。沒有異形類的建筑那么感覺“奇奇怪怪”,也沒有很多現建那樣“方方正正”。古建筑是在方正的平面圖之上,展現出自己豐富的變化的美。古建可以說很復雜,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等級的建筑各有不同,但是各種不同卻往往遵循著古建特有的規律而變化或者演變。遵循其法則可以仿出其神韻,不按其規則似是而非。
其實往簡單說古建建筑。其主要由四個方面切入。分別是大木作、瓦石、小木作和彩畫。這樣就可以在面對古建繁雜的學習和建模過程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簡單的說這四個方面,大木作是建筑的骨架,撐起建筑,包括柱子、梁架等。瓦石部分,它是填充。包括墻體、脊瓦等,內容和細節很多。小木作是建筑的豐滿和細節。包括門窗等裝修部分。至于彩畫的話,對于建模則有美化、保護的作用。
古建建模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
? ? 對于一個古建建模的任務。首先是準備工作。當然知識儲備也是準備的一部分。這里還指的是要整理好相關資料、圖紙、相片等等。說來簡單,但是具體做的時候往往比較困難。例如圖紙不全,或者圖紙自身存在問題。這些情況很常見。這里可以準備自己的一套的專門素材庫。但同樣說起來簡單,古建模型庫其實準備也要一段時間的積累了,不是簡單花一點網上買個所謂的古建筑最全模型庫就可以了事。如果從古建專業角度來說,現在網上我沒看到過有什么古建方面專業級別的素材庫。搞不清通則模數問題,混淆古建時代特點等等問題比比皆是。所以初學者還是慢慢自己建模積累的好。初期最好的情況是有完整一套的cad圖紙。最好再找實物相片或者相關專業書籍完善資料。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推薦最好自己提前畫好cad圖紙。圖紙對于建模有不錯的輔助作用。然后自己在建模過程中對圖紙的細節進行完善的。進而促進自己以后能準備更好的圖紙。古建筑的學習和提高還是需要踏踏實實來的。擺正心態其實我認為這就捷徑了。當然我不否認那些網上提供素材的人建模過程中的認真態度,但是能完全照著專業書籍或者比對著實物做模型的人并不是多數。所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從別人那里拿模型學習的方式并非“上法”,甚至可能是“下法”。
如何開始建模?
? ? 正式建模的話,小N我認為建筑的順序和思路很重要。我的思路是還是按照之前說的分成那四個部分。通常建模是先制作好大木作部分。因為大木作非常重要,是古建筑的主要支撐結構,古建筑有“墻倒屋不塌”一時說。之后再考慮瓦石、小木作和彩畫。通常的建模涉及前三個方面內容多一些,彩畫涉及內容不多。當然我不是說彩畫不重要,只是相對建模來說,通常會弱一點。彩畫的部分要了解一些基礎知識。例如彩畫幾個等級的區分,彩畫常用的顏色、不同部分的之間關系等內容。彩畫,我這里只是淺說,彩畫要說深了,真的很深。如果是做很講究的帶彩畫的模型也很繁瑣。
當然如果模型彩畫要求比較高的話,我建議是大木作與彩畫部分并作一起做。我這里這么說可能大家沒有直觀印象。我簡單的舉個例子吧。
例如上圖中,小N做的這個模型,注意模型中的檐椽,椽顏色是隔一個一個顏色的。在建木作部分的時候,如果你沒有考慮彩畫問題,等最后整套院子做完,再上彩畫的時候,因為之前沒有考慮到椽子顏色不同的問題,你就一個一個修改吧……小N我這個是過來人血淋淋的教訓啊……如果提前建木作的部分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你建模的時候就能省去不少時間了。之后的建模順序就是從下到上,從內到外來建筑。
至于大木作,從何處什么開始呢?
? ? 當然先從斗口或者柱徑的確定開始。古建很意思的特點,就是他的模數化。通常大式建筑看斗口,小式建筑看柱徑。(ps:之所以說通常,因為還有無斗拱的大式建筑等問題。)確定古建模數之后,相應的構件尺寸就都出來了,建筑的大致樣式跟著也就出來了。例如根據《營造方式》上的說法,二等材,殿身五間至七間用之,三等材,殿身三間至五間或堂七間用之等等內容。幾等材對應什么樣等級的建筑。但另外一個方面,雖然有等級的概念,但是同一個時代的中國古建筑哪怕不同形式的建筑,也能保持統一的風格,不論上到皇帝皇宮,下到百姓住宅,他們背后有著同樣或者類似的規律。并且根據規矩搭建出來的古建不同部分之間、構件之間,產生了古建那種特有的尺度和諧之美感。忽略了模數化的這個東西,我認為傳統古建就丟了一些韻味。小N我認為,之所以一些初學者,照著某些實物建模,但是不論如何建模卻達不到原來實物的那個美感,我認為就是沒有把握好古建所遵循的法則。每一個構件建模的時候差點,拼接在一起后的建筑自然就差多了。小N感覺頗有“一為一切,一切為一?!钡奈兜?。根據一個規則延伸下來的變化可能萬千,但是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規則。古建的巧妙之處就在于此。
言歸正傳,確定模數之后,下面確定柱網,開始建柱子。再來算好建筑的木構上出、下出。步架、舉架等等內容。當然我這是往簡單說了。傳統古建這些還是有講究的。以清官式為例,大式建筑,《工程做法則例》中規定:“凡檐柱以斗口七十分定高”。柱高根據斗口的模數而來。而柱高與面闊也有一定比例關系,小式建筑,七檁或六檁的,明間面寬與柱高比例為10:8等等內容。我感覺這些東西是一環扣一環了。之后建模的時候,則圍繞柱子建模。小N我通常習慣用柱子和柱網確定其他構件的放置位置。所以建柱子的時候,一定要建的準確。之后是搭起檁墊枋、放上梁,再來放上椽子望板。當然碰到不需要剖面圖的模型,可以省略建筑之內的構件,表達外面能看到的部分。
下面是瓦石部分,先做檻墻、檐墻,山墻部分,再做屋頂部分剩下的就是屋脊等細部部分了。
下一步就是小木作部分了。做好門窗裝修部分之后,建筑就差不多了。
古建建?;镜乃悸愤^程,小N我認為主要就是這個樣子了。當然還有很多細節的處理,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詳細的說了。之后有機會的時候,我再慢慢講來吧。
? ?那么如何學習好古建的相關知識呢?
小N我先給大家推薦幾本專業書籍吧。古建書籍雖然很多,但是小N認為主要是兩大類,一類是講學術的,一類則是講技術的。建模需要側重看具體技術類的書籍。大木作方面可以看馬老師的《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再配合湯老師的《中國傳統建筑木作知識入門》。瓦石方面可以看劉老師的《中國古建瓦石營法》,小木作方面可以看姜老師的《傳統建筑木裝修》,彩畫方面可以看蔣老師的《中國清代官式建筑彩畫技術》,當然邊老師的那本彩畫書也是不錯的,不過我個人傾向首推蔣老師的書。學習了這四本書,基本上清官式的古建做法就差不多了解了。當然有精力的話,也可以找來清《工程做法則例》看。不過難度會更大??傊?,我認為有大木作、小木作和瓦石這三本書,對于初學者通常就夠了。而其中大木作、瓦石和彩畫這三本書又是相對復雜的,小木作部分我認為相對簡單。
如果想了解宋官式做法,則要看《營造法式》注解了,可以以梁先生的注解和潘谷西老師的《營造法式》解讀這些資料來入手。
另外我再多說一些,小N我推薦的這些書,根據書上的內容可以很好指導建模,這些書籍很權威。不過因為這些書籍內容繁雜,而且只是單純講技術方面內容,導致這些書籍可能讀起來比較枯燥。所以這些書籍可以當字典一類的工具書籍來用。古建哪里不懂了查哪里。對于初學者來看這些書籍,重要的是前幾章的內容,要掌握古建不同部分和構件的名稱和位置關系等基礎內容就夠了。例如什么是“沖三翹四”、什么是“冰盤檐”、什么是“步步錦”、什么又是“找頭”等等內容。之后隨著建模的過程和內容針對性的去看就行?,F在即使工作幾年的時間之后,小N我還是時不時翻一翻這些書籍看看。
并且小N建模到現在,我越來越感覺su建模這個東西往往能表達古建的東西很有限。
除了書籍之外,自學的最好途徑就是多看實物而不是看其他人的模型。有精力、有條件的人最好是多測繪,哪怕去多照實物的細部照片也是好的。并且最好是帶著問題去。很多構造自然就了解了。從別人的模型上面想提高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再者說,一個模型只是一個結果,建模的過程往往是不會給你表達出來的。例如建模過程中我是如果根據權衡表推出具體構件的尺寸等等問題。學習別人模型上面的東西顯然很片面。建議大家不要忘本逐末。等自己有了一定鑒別能力再通過模型來加深理解也不遲。
這次先聊到這里,歡迎之后大家和小N的交流。
希望大家關注小N空間!之后小N將會有更多精彩的內容!
請長按識別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吧!
微信:小N空間
]]>古建屋頂瓦面的鋪裝建模??赡芤恍┤烁杏X簡單,也有一些作者專門寫過教程,例如小N曾經看到過了吧卦上面有專門的文章,但是針對古建建筑,往往大家容易忽略一些講究。那么古建筑的su建模過程中,如果不用貼圖的方法,采用拉體塊的方式,又要如何做才地道呢?小N今天就給各位簡單的講一講了。
下面小N通過一個亭子su模型例子,一邊講解鋪瓦建模的思路。一邊進一步給大家講究古建筑鋪瓦中的講究。
1,分析建筑
分析建筑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一步。這是一個北方清官式的亭子,其要采用筒瓦作法,并且為黑活。這個亭子椽徑100mm。
這里小N給大家補充一些關于古建瓦的小知識。
在古建中,瓦的尺寸也是有很多的,受不同朝代、等級等等方面影響而各不相同。小N就以北京地區常見的瓦件為例??梢詤⒖枷聢D中的尺寸。
教程中式以黑活為例。所以這里多講一講黑活瓦件中的筒瓦選擇及尺度關系。
1,要選擇與椽子相近的筒瓦寬度,宜大不宜小。如果不能肯定時,對于廟宇建筑可偏大選擇,對于園林則可偏小。
2,影壁、院墻、磚石結構的小型門樓。按檐口高確定。3.2米以下,用10號(大式可用3號瓦)。3.8米以下則用2或3號瓦。3.8米以上者,用2號瓦。
3,牌樓一般用2或3號瓦。
4,無椽子的仿古建筑按檐口高度確定。3米以下者可用10號瓦,4米以下者可用3號瓦,5米以下可用2號。6—8米可用1號瓦,8米以上可用特號瓦。
瓦的這些尺寸,小N認為體現著古建的等級和比例上的關系。大建筑配大瓦,小建筑配小瓦,這樣看起來比例才容易舒服。之前小N看過某篇講古建鋪瓦的教程文章,上來就隨便給瓦定了一個尺寸,顯然是作者看問題片面了。這點小N和大家強調一點。
(上面的依據和一些圖片,參考出處來自劉大可老師《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如果各位看客想了解更多內容,例如琉璃瓦常見規律的,可以看劉老師這本書。)
2,小N先畫了一個直徑110mm的圓。然后提取了坡屋面的屋面線,之后路徑跟隨一下。并且把其編輯為群組。
3,以110mm的間距陣列筒瓦。
4,然后把這些筒瓦利用坯子庫中收錄的投射工具,投放到屋面上。
5,因為這個亭子有沖翹的問題。所以對于筒瓦還要進一步處理。從起翹位置的筒瓦開始,隨著沖出的多少來向外,一個個筒瓦推拉出來。注意這里拉出的細節。根據規矩,超出的部分不能超過瓦長度二分之一。根據之前定的2號筒瓦,其通長為19cm,所以這里挑出的屋面的長度,不得超出9.5cm。
6,可以利用坯子庫中的佐羅刀等切割工具對于筒瓦的后尾進行處理。
7,更講究精細的話,可以再在勾頭部分加一些細節,如上圖的處理方式。
a,在筒瓦頭部斜切個面。
b,貼上或者拉出勾頭的浮雕。
8,接下來是做滴水。如上圖做出滴水的組件??梢匀缟蠄D增加細節。
9,然后陣列出來。并準備做進一步的處理。
這時又會碰到亭子的沖翹問題了。這里小N做了兩個輔助的曲面。其是用大連檐的橫向、縱向面的拉出的。一個面平行于大連檐立面,一個面平行于坡屋頂屋面。然后用之前使用過的投射插件或者配合坯子庫中收錄的組件下落插件進行處理。
把每個滴水的放置到對應的位置上。
做到了這里,對于一般的古建筒瓦建模來說,其實就已經結束了。但小N我是一般人嗎?
哈哈,開個玩笑啦。模型做到這個深度之后,其實還有空間進一步精美和更講究的。
9,古建筑中,滴水是和其底下的大連檐處于平行關系的。而且隨著屋面的曲面而旋轉一點。
這里小N利用坯子庫中的對齊工具進行處理,達到平行。
10,下面小N再講一講關于底瓦的做法。
古建屋面看似是簡單的一片瓦壓在另外一片瓦上面。但是這其中可是有門道的。以北京地區的官式處理方式為例。這里有“壓五露五”、“壓七露三”、“壓六露四”的說法。
那么這些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把一片瓦分成十份,上面的瓦壓這個瓦幾份,露出幾份。并且不同的部分壓露的比例是不同的,靠近檐口的部分為“壓五露五”,中段部分是“壓七露三”,靠近脊的部分則為“壓六露四”。為什么有這個差異?小N認為,和這幾個部分的陡峭程度有關??拷芸诘牟糠直容^平緩。所以露的可以多點。中部開始有點陡了,露的少點??拷沟牟糠肿疃?,所以露的部分最少。
根據這個講法就可以放置瓦片了。因為中部分是大部分。所以主要做好中部。按照規矩壓好瓦片。
在屋面幾個折的部分,順著旋轉一下,盡可能看起來和屋面平行。如上圖的效果做好就行。
11,再利用陣列復制出來瓦片。
12,最后進行細部的一些處理和調整。利用復制、旋轉等工具處理。
于是模型瓦面大功告成!
希望大家關注小N空間!之后小N將會有更多精彩的內容!
微信:小N空間
]]>
上篇文章小N談到,古建的四個方面,分別是大木作、小木作、瓦石和彩畫。根據小N我的經驗,通常多數古建建模過程中,涉及復雜彩畫的部分比較少。所以彩畫步驟先后對于建模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小N我個人建議要提早考慮和上彩畫,讓彩畫貫穿建模始終。如果碰到彩畫要求比較高的模型時候,手頭上的彩畫素材未必很完美,往往需要再做一些處理的。調整彩畫的過程可能會相對繁瑣。而如果把彩畫放到最后考慮,則會比較浪費時間而且有返工的可能。之后要是有空的話,我打算再講一講處理精致彩畫的建模思路。這里我提醒大家先有這根弦吧。我這里這么說可能大家沒有直觀印象。我簡單的舉個例子吧。
例如上圖中,小N做的這個模型,注意模型中的檐椽,椽顏色是隔一個一個顏色的。在建木作部分的時候,如果你沒有考慮彩畫問題,等最后整套院子做完,再上彩畫的時候,因為之前沒有考慮到椽子顏色不同的問題,你就一個一個修改吧……小N我這個是過來人血淋淋的教訓啊……如果提前建木作的部分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你建模的時候就能省去不少時間了。
簡而言之,我的建模思路是這樣的,建筑從大木作開始的同時入手彩畫,然后是瓦石部分的建模,最后則是小木作的部分。
我為什么是這個思路和順序建模呢?理由很簡單,因為先從主要的部分開始嘛。中國古建很重要的就是木構。我認為定了大木作之后,自然之后瓦石部分的位置隨之就確定了。并且這個過程也是從內到外的過程。這樣建模會比較有調理而且方便。
至于大木作,從什么開始呢?當然先從斗口或者柱徑的確定開始。古建一個很意思的特點,就是他的模數化。通常大式建筑看斗口,小式建筑看柱徑。(ps:之所以說通常,因為還有無斗拱的大式建筑等問題。)確定古建模數之后,相應的構件尺寸就都出來了,建筑的大致樣式跟著也就出來了。例如根據《營造方式》上的說法,二等材,殿身五間至七間用之,三等材,殿身三間至五間或堂七間用之等等內容。幾等材對應什么樣等級的建筑。但另外一個方面,雖然有等級的概念,但是同一個時代的中國古建筑哪怕不同形式的建筑,也能保持統一的風格,不論上到皇帝皇宮,下到百姓住宅,他們背后有著同樣或者類似的規律。并且根據規矩搭建出來的古建不同部分之間、構件之間,產生了古建那種特有的尺度和諧之美感。忽略了模數化的這個東西,我認為傳統古建就丟了一些韻味。小N我認為,之所以一些初學者,照著某些實物建模,但是不論如何建模卻達不到原來實物的那個美感,我認為就是沒有把握好古建所遵循的法則。每一個構件建模的時候差點,拼接在一起后的建筑自然就差多了。小N感覺頗有“一為一切,一切為一?!钡奈兜?。根據一個規則延伸下來的變化可能萬千,但是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規則。古建的巧妙之處就在于此。
言歸正傳,確定模數之后,下面確定柱網,開始建柱子。再來算好建筑的木構上出、下出。步架、舉架等等內容。當然我這是往簡單說了。傳統古建這些還是有講究的。以清官式為例,大式建筑,《工程做法則例》中規定:“凡檐柱以斗口七十分定高”。柱高根據斗口的模數而來。而柱高與面闊也有一定比例關系,小式建筑,七檁或六檁的,明間面寬與柱高比例為10:8等等內容。我感覺這些東西是一環扣一環了。(ps:想了解更多的內容,可以看看上篇文章中我推薦的那些書籍。)之后建模的時候,則圍繞柱子建模。小N我通常習慣用柱子和柱網確定其他構件的放置位置。所以建柱子的時候,一定要建的準確。之后是搭起檁墊枋、放上梁,再來放上椽子望板。當然碰到不需要剖面圖的模型,可以省略建筑之內的構件,表達外面能看到的部分。這樣大木作部分就差不多了。
下面是瓦石部分,先做屋頂部分,可以通過帖圖或者建體塊的方式建出瓦來。然后再做山墻、后檐墻等部分。剩下的就是屋脊等細部部分。
古建建?;镜乃悸愤^程,小N我認為主要就是這個樣子了。當然還有很多細節的處理,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詳細的說了。之后有機會的時候,我再慢慢講來吧。
下面我再多說兩點初學者如何入門的事項吧。
1,初學者可以有這樣的一些建模的練習。古建從建筑形式來分,分別是硬山、懸山、歇山、攢尖、廡殿這幾個基本形式。其中小N我認為重點是硬山和攢尖建筑建模練習。不考慮很嚴謹的規矩,單純從以建模的角度來看,可以把懸山理解為屋面懸出山墻的硬山。廡殿頂正脊收收收,收到沒有正脊了就是類似四角攢尖的東西,至于歇山頂則是廡殿頂和懸山頂的結合者。所以我認為首先掌握硬山和四角攢尖建筑的建模方式比較好,在這個基礎上再掌握剩下的幾種基本形式,然后再去考慮如何搭建重檐等等古建筑形式。
2,初建古建模型的時候,我建議要從畫cad圖開始,先弄懂二維的東西再搞三維的東西。至于畫圖也是有個順序的,即從平面圖畫起,然后是剖面圖,最后是立面圖。等圖畫好了之后,導入建模軟件中去,根據自己畫的圖開始建模了。cad圖紙等于是一個輔助了。
本篇文章我就先談到這里吧。以后有機會我再繼續講了。歡迎各位交流和拍磚!當然也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小N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