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山建筑是古建筑中一種基本且常見的建筑形式。歇山建筑屋面,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廡殿頂與懸山頂建筑結合的產物。既有恢宏氣勢,又不失精巧。要細致說歇山建筑,感覺是比較復雜。光翼角就能說上半天。而且對于建模來說,有些東西不是太必要的。故本篇文章小N我只淺談。談的東西主要針對現在歇山屋面建模整體外形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而且我試著從專業一點的角度講起。
之前小N曾看過這個歇山建模的教程。
http://www.sketchupba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16&from=portal
這個教程中出現的幾個問題。我認為是比較有代表性。所以這里拿出來。并針對其中的四個問題講起。感覺拿具體的例子講解,大家可能可以更直觀的了解。
首先小N我先說明,對于這篇歇山建模教程,我認為作者態度是值得肯定的,寫的教程是比較認真的。在網上,小N看到的教程中如這篇文章一樣詳細的文章也不多。單純對于su建模技巧方面,小N我認為還是值得大家學習。強調小N提出的問題角度只是從古建專業一點的角度。而且小N認為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許就要“吹毛求疵”一點。
小N的本篇文章估計是要得罪作者了,希望教程作者海涵,別出門以后給小N我背后來倆兒板磚……當然如果教程的作者看到小N的這篇文章,認為小N講的有問題,也歡迎原作者板磚給我拍回來。大家交流學習嘛。
閑話少說,下面小N我將一一講起歇山建模容易犯的四個問題。
一,通則問題
所謂通則,就是建筑物各部位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之前小N寫過的文章也提過這個問題。中國古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模數化,通常采用“斗口”和“檐柱徑”兩種。建古建模型一定要先確定你建的這個模型是什么朝代建筑、建筑有什么特點,采取什么樣法則來建模。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明確的限定,才能建好、建對模型。這個問題是也是很多古建教程的通病,單純只考慮外形的“形似”而忽略了古建各部分及構件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特點,小N我認為這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恰恰才是古建的“神”。為了方便和明確講解的內容,小N我專門以清代官式的特點來講解歇山頂。
歇山建筑產生這樣的外形和其內部構架處理方式也有關系,所以想做好建筑,要對應其柱網分布、檁架分配等等。小N我后文會進一步詳說。
對于一些建模的新手來說,前面提到的該有的限定條件容易忽略,最后建成的模型則成為了“空中樓閣”。這點切記!切記!切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建模要“三思而后行”。
二、沖翹問題
這個教程之中,能看到作者有做出翼角的起翹了,但是“沖”呢?而且“翹”做的也有問題。
清《工部做法則例》規定,每根角梁斷面厚3斗口,高 4.5 斗口。無斗拱的小式做法角梁厚2椽徑,高3椽徑。老角梁挑出長度與正身檐椽的出檐長度有關;仔角梁的挑出長度與正身飛椽的出檐長度有關。
老、仔角梁的挑出長度,古建木工有句口訣,叫做“沖三翹四”。所謂“沖三”,是指仔角梁梁頭(不包括套獸榫)的平面投影位置,要比正身檐平出(即飛椽椽頭部至挑檐桁中之間的水平距離) 長度加出3椽徑。
所謂“翹四”,指仔角梁頭部邊棱線(即大連檐下皮,第一翹上皮位置)與正身飛椽椽頭上皮之間的高度。不是因為受到第一問題的影響,導致作者并不能知道到翹起應該有的尺寸,而是單純的憑借自己的感覺而來。而且沖翹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要對應其底下的木構架。另外我多說一點,“沖三翹四”也并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的。法則本身并不是僵死不變的律條。例如有些建筑翹起可能達到5椽徑也是正常的。
三,步架、舉架問題
教程中的坡屋面有略微凸起的問題。這個即影響美觀也有不合理。古建的坡屋面因為舉架的變化,屋面產生了曲面的效果。傳統古建筑坡屋面多給人自然和緩的感覺。所謂舉架,就是指木構架相鄰兩檁中到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清代建筑常有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其中所謂步架,就是相鄰兩檁中到檁中的水平距離。這是古建筑匠人經過經驗積累所成的較為固定的程式??梢詤⒖枷旅娴膱D。
根據這個建模思路來看,作者建模思路中顯然是把翼角部分的坡和檐面坡連到了一起來做。而根據前面的講解,古建不同的部分應該采用對應的規則來處理。所以教程中出現了坡屋面不自然的凸起。而且現今很多古建建模中,往往都是一陂直接下去。這個問題是很多網上古建模型的通病。追求美觀和傳統古建味道的朋友,不如試一試在屋面建模的過程中,把舉架問題考慮一下。
四、收山問題
這里看到作者把起翹的位置收山的位置放到了一個豎直的線上了。這一條線的關系在實際中可不一定是這個樣子的。最好還是要先分別推算出收山和沖翹的位置。在這里作者的建模思路有點問題,把這里想簡單了。
所謂收山,清式確定歇山建筑山面山花板位置的法則為“收山法”。通常由山面檐檁中向內側收進一檁徑。因為歇山的山面這塊,不同地區、不同時代有所不同。所以這里我強調了是清官式的。例如宋式則有出際一說。和清式的做法完全不同。之前就曾有網友說我做的一個宋式建筑中收山有問題……遵循的法則不同自然做法也不同了。所以這里我再次強調。當然收山這方面也不是完全的死規則。實物中收山也是有一些大于1檁徑的歇山建筑。
總結
通過小N我講的這些問題一一過下來之后,我相信大家也不難感覺到,即使是一些大論壇上面,大家所追捧的好教程,或者說是某某大神寫的教程,往往也不是都是盡善盡美,他們可能也有自己的問題,甚至是錯誤的。學習這件事情不要迷信。而且同樣的,如果您對于我的文章講的東西有質疑,歡迎過來拍磚,也讓小N我能進步與提高。
我希望讀者看完我的文章之后,也要經常保著質疑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去學習,切記不要人云亦云,自己要有一個自己的辨別,辨別之后再去接受或者否定。不用盲目的跟隨潮流。這才是學習應該有的態度。
最后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小N空間
]]>
首先小N我不敢談自己是古建建模方面的大神,我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古建專業的小學生而已。只不過因為我接觸了古建建模這么一段時間之后,我對其建模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經驗。拿來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不敢說我自己是完全正確的思路,但是我感覺至少可以給各位拋磚引玉了,讓大家在古建建模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少走彎路。當然我說的這個古建建模是比較精細、講究的那種模型。并且主要以SketchUp建模為例。另外我個人觀點經供參考,歡迎拍磚交流學習。
談起古建建模,我認為古建建模是建模中比較特別的一個門類。他相比方方正正的現代建筑,有很多繁瑣的細節和彎曲的變化,但是相比異形建筑的時候,他又沒有那么多曲面,而且條條框框很多,也不能完全的天馬行空。所以我認為古建是自己的一套建模思路的。目前我感覺少有人從比較專業的角度討論關于古建建模方面東西,所以我打算專門的談論談論這方面的內容。
小N我認為建古建模時候,往簡單了說,無非四個方面切入。分別是大木作、瓦石、小木作和彩畫。簡單的說這四個方面,大木作是建筑的骨架,撐起建筑,包括柱子、梁架等。中國古建所謂“墻倒屋不榻”。要注意比例關系和不同構件之間的搭接關系。對于初學者來說,我認為構件之間比例關系是個難點??赡芨鶕粋€實物建的模型,因為建模過程中比例關系沒有把握好,建出來的模型就沒有傳統古建的那種和諧的美感。下面是瓦石部分,它是填充。包括墻體、脊瓦等,內容和細節很多,占一個模型的比重也很大。小木作是豐滿和細節。包括門窗等裝修部分都是小木做的內容。至于彩畫的話,對于建模則有美化的作用。通常的建模涉及前三個方面內容多一些,彩畫涉及內容不多。當然我不是說彩畫不重要,只是相對建模來說,通常會弱一點。彩畫的部分要了解一些基礎知識。例如彩畫幾個等級的區分,彩畫常用的顏色、不同部分的之間關系等內容。彩畫,我這里只是淺說,彩畫要說深了,真的很深。如果是做很講究的帶彩畫的模型也很繁瑣。
哎,之前的一個項目中,一個宋式青綠疊暈棱間裝彩畫斗拱都能折騰我幾天……
針對我前面談到的內容,小N我給大家推薦幾本專業書籍吧。大木作方面可以看馬老師的《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瓦石方面可以看劉老師的《中國古建瓦石營法》,小木作方面可以看姜老師的《傳統建筑木裝修》,彩畫方面可以看蔣老師的《中國清代官式建筑彩畫技術》,當然邊老師的那本彩畫書也是不錯的,不過我個人傾向首推蔣老師的書。學習了這四本書,基本上清官式的古建做法就差不多了解了。當然有精力的話,也可以找來清《工程做法則例》看。不過難度會更大??傊?,我認為有大木作、小木作和瓦石這三本書,對于初學者通常就夠了。而其中大木作、瓦石和彩畫這三本書又是相對復雜的,小木作部分我認為相對簡單。
如果想了解宋官式做法,則要看《營造法式》注解了,可以以梁先生的注解和潘谷西老師的《營造法式》解讀這些資料來入手。
另外我再多說一些,小N我推薦的這些書,根據書上的內容可以很好指導建模,這些書籍很權威。不過因為這些書籍內容繁雜,而且只是單純講技術方面內容,導致這些書籍可能讀起來比較枯燥。所以這些書籍可以當字典一類的工具書籍來用。古建哪里不懂了查哪里。對于初學者來看這些書籍,重要的是前幾章的內容,要掌握古建不同部分和構件的名稱和位置關系等基礎內容就夠了。例如什么是“沖三翹四”、什么是“冰盤檐”、什么是“步步錦”、什么又是“找頭”等等內容。之后隨著建模的過程和內容針對性的去看就行。當然如果是學霸,可以無視我之前的說法,自然能通讀并且記住全書最好。不過這樣的人是何等的兇殘……現在即使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小N我還是時不時翻一翻這些書籍看看??次艺f的似乎很簡單,但是實際讀起來,我認為并不輕松。要有點心理準備。
古建模型如果是希望建的比較精致,則需要踏踏實實,這是速成不來的。初學者建模要擺正心態。其實我認為這就捷徑了。不要老想著投機取巧的東西。那些可能能糊弄一時,但很難提高自己的水平,容易淺嘗輒止。我這里要說一點建模初學者容易犯的誤區,就是打著學習的目的,喜歡到處要別人的模型。畢竟小N我也是一點點過來的,轉頭來再看這些,問題很多。首先,在網上我看過不少古建模型,像是su吧這樣的大論壇,當然我不否認那些樓主建模過程中的認真態度,但是能完全照著專業書籍或者比對著實物做模型的人并不是多數人。更別提個別建模的人是趕時間做的了。單純從古建專業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包括了論壇上面所謂的精品模型,還有八成左右su古建方面的模型,對照著我前文推薦的書籍中講的東西來看,問題很多。而且某寶上付費的模型,也未必能好太多。別以為你付了錢就一定能買到好東西。古建su模型中,精品并且專業的模型真的太少了。所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從別人那里拿模型學習的方式并非“上法”,甚至可能是“下法”。第二,小N建模到現在,我越來越感覺su建模這個東西往往能表達古建的東西很有限,畢竟這款軟件不是完全的參數化建模軟件,針對不同項目和想表達的內容建的模型是有側重的,往往不需要面面俱到或者很難全面。例如古建的屋頂坡度舉折是對應底下的木構件搭上去的。但是只做一些鳥瞰圖或者透視圖的話,則不需要把內部結構做出來。
有多少項目需要能做到這個深度呢?我感覺把su古建模型做到可以出剖面圖深度的,絕對是自虐狂……例如小N我……我就干過這一次……一塊一塊的排瓦啊……
所以從別人的模型上面想提高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再者,一個模型只是一個結果,建模的過程往往是不會給你表達在上面的。例如建模過程中我是如果根據權衡表推出具體構件的尺寸的。學習別人模型上面的東西顯然很片面。那么為什么不從建古建規矩和講究上直接入手學習呢?建議大家不要忘本逐末。等自己有了一定鑒別能力再通過模型來加深理解也不遲。
談到學習的古建建模學習的“本”,我認為主要是這么幾點,第一,是多看書,看那種比較權威的專業書籍。第二,是多測繪,有機會、有條件,一定多去測繪古建實物,哪怕去多照實物的細部照片也是好的。并且最好是帶著問題去。第三,是多提問,要找相關專業的老師或者從事者問問題。
歡迎大家關注交流!不足之處盡請諒解并且指正!另外本篇文章我只是初步探討。之后的文章里面我會再進一步談古建建模??梢云诖抑蟮奈恼?。
(原創文章,未經同意不可轉載)
? ? 希望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小N空間!之后將會有更多的內容!
微博:小N空間
微信:小N空間
![]() |